2025-05-01  星期四      
  急救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急救动态 >> 急救动态
【牢记这个急救方法】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
  

自于: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9-5-28

 

异物堵塞气管,危害能有多大 ?

异物进入气管,堵塞气道,

会造成呼吸困难、窒息,

进而导致大脑缺氧、心脏骤停,

一旦心脏骤停三分钟以上,

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甚至有死亡或成为植物人的风险。

1974年,

美国医生海姆立克

用腹部冲击法成功抢救了一名

因食物堵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的生命

从此该方法被命名为海姆立克急救法

该法早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拯救了无数的患者!

 

【热点事件】男婴吸食葡萄导致窒息:

5.22 20:13,李典卫生院一七月大男婴因将整个葡萄吸进气管家属送医;随后,从李典卫生院转送至苏北医院。2216分,市急救中心将婴儿从苏北医院转运至南京儿童医院。

 

【积极回应】扬州急救人在行动:

5.23 就相关急救知识配合采访:中心急救科普员陆继妹接受采访,制作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科普视频。

5.24 结合“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行动”,中心立即开展“海姆立克急救法”专项科普活动,赴机关三幼京华园为80余名幼儿教师进行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及幼儿常见疾病急救方法的宣传。

 

【相关报道】媒体纷纷关注:

1. 首播:5.23(扬州新闻频道《关注》栏目),以《男婴吸食葡萄被噎 导致窒息心脏停跳》为题,进行了报道。

2. 两大地方卫视报道:

5.24(江苏公共•新闻—《新闻空间站》栏目 )男婴吸食葡萄被噎窒息 这个方法能救命!  

5.25(北京卫视-《北京您早》栏目)男婴吸食葡萄被噎 导致窒息心脏停跳

3. 三大央媒微博集体转发:

5.24 (《人民日报》微博)关键时刻能救命!速转“海姆立克”急救法

5.24 (《央视新闻》栏目微博)学会这个急救方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5.2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博)关键时刻能救命!速转“海姆立克”急救法

 

正确的使用海姆立克法

你真的会吗?

如果患儿不会走路,但还有意识(婴儿式海姆立克)

救护人一只手的虎口托住患儿的下颌骨,保护好颈椎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手臂紧贴着患儿的前胸,将患儿的双腿置于救护人身体的两侧,使患儿处于头低臀高位,右手掌根在患儿两侧肩胛骨的中间,向下向前连续5次有节奏的叩击,同时观察孩子的面色和异物排除情况。

如果实行了上述操作,异物没出来可以采取另外一个姿势,把患儿翻转过来,依然用左手保护好患儿的头、颈、肩,手臂紧贴着患儿的后背,双腿放在救护人身体的两侧,使患儿处于一个头低臀高位,合拢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剑突下、脐眼以上的部位,连续5次有节奏的向下向前腹部冲击,同时观察患儿的面色和异物排出情况。如果异物依然没有排出,重复此项操作,直至异物排出为止或专业救护人员到达。

如果患儿会走路或者成年人,并且有意识(成人海姆立克法)

嘱咐患者双腿略微分开,身体向前倾,嘴巴略微张开;救护人站在患者背后,左脚或右脚置于患者两腿之间,双手臂环绕着患者的腰部,然后左手握拳,将拳眼放在肚脐以上、剑突以下,右手包住左拳,快速向上向前有节奏的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

如果没有意识,立刻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如果用于自救

可采用上述用于大孩子和成人4个步骤的后3个步骤,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防患于未然。孩子和成人在吃容易发生气管堵塞的食物时应保持安静,容易发生吞咽阻塞的食物幼儿与老人应尽量避免食用:

果冻

老人和孩子吞食果冻容最容易发生意外,建议吃果冻的时候,不要一整颗放入嘴里,可以先弄碎后再食用。

 

麻花、硬糖

不好咬的食物,本来就容易噎住喉咙,不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如果真的要给老人和孩子食用,建议先切成丁状。

 

鱿鱼丝

纤维过长,咬感过硬的零食,包括鱿鱼丝、牛肉干都不适合。

 

花生酱

黏稠度过高,不适合老人和孩子吞食。

 

小巧水果

小巧圆形但里面带核的水果,如龙眼、葡萄、樱桃等,可剥开去核后再食用。

 

大肉块

大块的肉块无法咬烂,若强吞下很容易噎到,应该切成薄肉片或肉丁。

 

多刺的鱼

建议选择鱼刺较少的鱼类烹煮,否则容易噎到并会刺伤老人和孩子的食道与口腔。

扬州市急救中心

呼吁广大市民牢记掌握

海姆立克急救法

 

   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扬州市急救中心欢迎您 技术支持:扬州大自然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本站声明: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站内容 苏ICP备11030878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089号